从5822yh银河国际的实训车间,到“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”鞍钢集团的自动化生产线,一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纽带,串联起张顺哲的青春轨迹。作为5822yh银河国际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25届毕业生,他以三次创新创业大赛获奖、两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成绩,叩开鞍钢集团的大门。用扎实的专业功底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“尚德明理 精工致用”的信念,为青春写下奋进注脚。
在共和国钢铁摇篮中锚定职业坐标
鞍钢,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奔腾之地,承载着为工业中国铸脊梁的厚重历史。从孟泰仓库里捡回的螺丝钉,到数字鞍钢蓝图下的智能工厂,这家有着红色基因的国企始终是中国制造业变革的风向标。张顺哲选择在此启程,正是被这份大国重器的使命感召。入职鞍钢不仅是职业选择,更是对鞍钢精神“把一切献给党”的接力。
在鞍钢的招聘宣讲会上,企业场景驱动智能制造的战略布局让他眼前一亮。他即将加入自动化产线技能操作岗,直接参与数控机床与智能系统的协同作业。传统车间的钢铁洪流正在被数据与算法重新定义,他坦言:“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是我的荣幸。”
在淬炼中用汗水浇筑专业底气
“实训车间操作车床的日日夜夜,是迎接新挑战的底气。”张顺哲的大学时光,始终与“精度”二字紧密相连。金工实训中,应用技术学院的专业导师王坡手把手指导他分析误差来源,从刀具选型到切削参数优化,逐项拆解工艺流程。“机床轰鸣声里,王老师总说‘精度不是调出来的,是算出来的’,他教我们用量化思维看待每一道工序。”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,他与团队制作的零件虽因精度不足被导师驳回,却在反复打磨中悟出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真谛;数控机床旁,他对照图纸调整参数,用三坐标测量机验证成果时,第一次感受到“将图纸变为精品”的震撼。这些经历让他明白:机械不仅是金属与刀具的碰撞,更是工艺纪律与工匠精神的具象化。
母校的实训设备成为他突破技术瓶颈的“利器”。在创新创业大赛中,他与团队利用学校数控机床设计夹具,通过分析不同型号设备的性能边界,最终攻克了夹紧变形难题。“真正的创新,不是追求最先进的技术,而是寻找最恰当的方案。”他说。凭借扎实的实践能力,他三次斩获创新创业大赛奖项,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,用行动诠释了“精工致用”的校训内涵。
在服务中成长:从团支书到预备党员,以担当凝聚集体力量
作为班级团支书和中共预备党员,张顺哲始终将“服务同学、锤炼担当”视为使命。他组织同学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,在红色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;面对学业与工作的冲突,他坚持“紧急且关乎集体利益的事优先”,带领班级获评优秀团支部。对他而言,集体不仅是成长的土壤,更是精神的灯塔。“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,但融入集体,便能行稳致远。”
这份担当也延伸至社会实践中。寒暑假期间,他主动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兼职,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真实场景;递交入党申请书后,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,以行动践行“尚德明理”的校训精神。他说:“雷锋精神的核心,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奉献中。”
在传承中创新:从校园到鞍钢,以匠心对话时代浪潮
入职鞍钢集团,对张顺哲而言是终点更是起点。他即将投身智能制造一线,在自动化产线中运用所学知识。“传统制造业与智能化转型的融合,是一场技术、产业与制度的革命。”他深知,作为新时代机械人,既要传承“鞍钢宪法”的艰苦奋斗精神,也要拥抱“黑灯工厂”的效率革新。
面对未来,他计划考取行业证书,深耕技术细节。“机械工程师的成长没有捷径,唯有在画图纸、调设备中积累认知。”他选择用“齿轮”比喻自己的成长——不喧哗,却以精准的啮合推动系统前行。正如他所说:“优秀不是天赋,而是对每个细节的练习。”
寄语后来者:在钢花绽放处看见星辰大海
对于渴望投身制造业的学弟学妹,张顺哲的建议朴实而深刻:“不怕苦累,强化技能,抓住校招机遇。”他坚信,辽宁作为“共和国长子”,正迎来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。“选择制造业,不仅是选择职业,更是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。”
回望大学三年,他用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总结这段旅程。图书馆的浩瀚书海、实训车间的金属轰鸣、团队合作的温暖瞬间,共同构筑了他的青春坐标。“若用一句话激励自己,那便是:以青春为墨,在大国重器的锻造中书写奋进篇章。”
结语
从实训车间的锉刀到鞍钢集团的钢水,张顺哲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一个真理:真正的卓越,源于对信仰的坚守、对精度的执着,以及对时代使命的回应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辽理学子的榜样,更是中国制造业新生代的缩影——在钢铁洪流中,以齿轮般的坚韧,推动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铿锵前行。当“齿轮精神”遇上“钢铁洪流”,这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,正为中国智造写下最炽热的注脚。
- 上一篇:【应用技术学院】榜样...
- 下一篇:【应用技术学院】机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