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22yh银河国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届校友张子良,用四年校园积淀与职场淬炼,诠释了母校“精工致用”的深刻内涵。从实验室里调试代码的学子,到沈阳东软集团独当一面的软件开发工程师,他的每一步成长,都烙印着理工人的务实与坚韧。
校训为锚:在动手实践中扎牢根基
“精工致用”是张子良在5822yh银河国际收获的最深烙印。对于张子良而言,职业的启蒙始于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》课堂。“代码是敲出来的,不是看出来的”——张啸林老师的这句箴言,让他深刻理解了实践的真谛。从最基础的“Hello World”起步,他沉心钻研,逐步打磨出能实现基础功能的小管理系统。而真正点燃他“学以致用”热情的,是大三时独立开发的人事管理系统项目。利用课堂所学的Java、MySQL,结合初步接触的Servlet/JSP(或Spring Boot基础),他将数据库课上的ER图设计、SQL语句与编程知识成功串联。“虽然界面简陋,功能也简单”张子良回忆道,“但当第一次看到自己做的系统能成功存储员工信息、查询部门数据时,那种亲手创造价值的兴奋感至今难忘。”这个项目不仅让他理解了前后端如何协作,更为他日后从事Web开发打下了坚实的“底子”,成为他叩开东软集团大门最有力的“敲门砖”。
职场蜕变:思维破茧成蝶
初入东软这样的大型IT企业,张子良坦言经历了“兴奋与紧张的交织”。佩戴工牌的瞬间,他感受到“触摸真实产业脉搏”的震撼;然而,面对部门任务墙上贴满的五颜六色的敏捷迭代卡片,他又如“闯进陌生丛林”,担心自己连最基础的任务都会拖慢团队进度,更怕在同事讨论“灰度发布”“敏捷复盘”时只能沉默点头。他的“职场第一课”来得迅猛而深刻。第一次认知刷新发生在导师审阅他代码时:“客户不需要炫技,需要的是能稳定跑十年的服务。”这句话让他彻底放下了对“酷框架”的盲目追求,转而聚焦于代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。第二次刷新则源于一次环境配置卡壳两小时不敢求助的经历。组长发现后点醒他:“沉默成本比求助成本贵十倍!”从此,“主动”成为他的生存法则——遇到问题先尝试15分钟,若无解则立刻带着初步方案或思考去提问。这两次观念重塑,让他迅速完成了从“等待标准答案”的学生思维到“主动思考解决”的职业思维的转变。
死磕细节:在实战中淬炼开发者匠心
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,是张子良从校园延续至今的特质。大四开发校园订餐平台时,一次支付宝回调超时引发订单混乱的故障,让他通宵攻坚。必须秒回响应,耗时操作异步处理——最终通过验签后立即返回success+异步更新数据库的方案化解危机。这种死磕精神延续到东软仓库系统开发中,面对核心模块任务,他反复校验每一行代码,因为深知一个小疏忽可能引发系统漏洞。当项目成功上线并获客户认可时,他更确信:“靠谱”二字,正是藏在这些基础细节的打磨里。
薪火相传:学长箴言,寄语后来者务实前行
作为过来人,张子良对学弟学妹的建言格外恳切:“数据结构、算法、网络、数据库四大基础课决定职业天花板;Git协作能力与动手项目经验是求职硬通货。”他特别强调实习价值:“尽早实习!哪怕小公司实习,也能让你触摸真实的技术栈与工作流。”而对于职场心态,他总结出朴素真理——“别盲目比较,专注今日比昨日多懂一点;写代码时多问一句这里会空指针吗,比追求酷炫框架更重要。”
结语
从凌水河畔到产业一线,张子良始终践行着精工致用的理工基因。当被问及职业愿景,他的回答朴实有力:“吃透Spring Cloud、Redis等核心技术,在性能优化或微服务领域钻深一寸,未来能独立负责模块攻坚。”这位年轻开发者正在用一行行稳健的代码撰写新的成长脚本——那里没有捷径,唯有对可靠性的敬畏、对实效的执着,以及在漫长技术道路上持续奔跑的勇气。